网站首页 单位简介 信息公开 新闻资讯 通知公告 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办事指南 考试招录 下载专区 视频点播 局长信箱
 您现在的位置: 酒泉市人社局 >> 文章频道 >> 信息公开 >> 创业创新 >> 正文
 
草原“银”文化领出的创业路
——肃北县2013届创业大学生 乌德木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12-20





创业背
在蒙古语言中,银子叫作“查干”,它的金属本色为银白色,为“乌力吉”,是一种纯洁吉祥的颜色,正如蒙古人的性格一样充满着阳光,所以他们崇尚银,穿白袍带白银,看上去亮晶晶的,让人欣悦。
游牧民族逐水而居,银器在迁徙的过程中不易破损,便于保存,在历史的变迁和演化中,银器逐渐成为蒙古族最偏爱的生活器物,岁月流转,银器见证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历程,蒙古人赋予它独特的器形、花纹、颜料,协同展现,于是逐渐成为蒙古族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肃北蒙古族传统银器制作的工艺和文化,面临着“传承少”与“发展难”的现状,乌德木图认为自身承担的不仅仅是传承银器制作工艺,更应不断创新和探索出新的技艺,把肃北县游牧文化的变迁刻画在银器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重视民族银器文化。
 
    创业历程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是90后蒙古小伙乌德木图童年家乡生活的写照,那时候欢声笑语,羊肥牛壮,天似苍庐,他在无际的草原上自由奔跑着,爷爷在一旁俯首敲打银器,每一件手工银器的诞生都让他欣喜若狂,正是在这种游牧文化的耳濡目染下,他选择将传统银饰工艺品加工技艺承传下来。2016年1月注册成立了肃北县乌德木图民族银器制作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如今,在小小的手工作坊里,他制作了一件又一件精致的银器,上面承载着肃北蒙古族的尚银文化,同时努力实践着新一代大学生创业创新的梦想。
    2012年,乌德木图在毕业离校前的创业规划中写道:虽九死而一生,但百折不挠、风雨无阻,吾将学习和传承手工银器制作工艺。他的创业规划《少数民族传统银器制作》得到了评审老师们的一致赞同,使他信心大增。
选择传承与创新蒙古族传统银器加工事业,是乌德木图经过深思熟虑的选择,但这个选择曾几乎遭到家人的一致反对,家人更希望他参加公务员等考试,谋得一份安稳的工作,才是完美之选。虽然银器曾经是民族的骄傲,但在现在这个不推崇手工艺的时代,家人并不看好银器制作行业。乌德木图还是毅然决然坚持了自己的选择。
    万事开头难,谈到创业伊始,乌德木图坦言道,那个时候用别人的话来说“过的很窘迫”,但他还是努力坚持着。
    2013年10月,他不顾家人的反对,自已筹钱开了一间银饰工艺品店,开店初期,由于担心做出来的银器不够美观上乘,不能得到顾客的认可,于是他没日没夜的精雕细刻,又因没有充足的资金,乌德木图只好用卖出去一件商品的钱来购买下一件商品的原料。
    蒙古族传统银器的制作工艺,师徒相授的方式往往只有口耳相传。认识到这一点后,乌德木图便开始了自己拜师求学的征途。2014年3月,他在阿拉善右旗吉祥九宝金银制作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为期数月的学习深造,同年9月起自己尝试研究制作银戒指、银手镯、银碗等民族传统银工艺制品。通过一年多时间,乌德木图不断走访肃北、青海、内蒙等地的老艺人,终于吸取总结并掌握了民族传统银器制作工艺的精髓,银器制作手艺也得到大幅提高,并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有些人慕名前来购买他制作的银饰,这让他感到欣慰。
    2014年5月在肃北县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乌德木图积极参加了县人社局举办的创业就业培训班,并争取到5万元的大学生创业贷款,这笔资金,给银器店增添了新的动力(购置了皮老虎、花簪、刻画工具、木碗、锤子、模具等加工工具),为他后来的发展已至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15年4月,县文化馆将乌德木图的传统民族银器制作技艺列入肃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县级传承人;8月,参加青海省德令哈市2015年柯鲁克蒙古那达慕大会,并展示了制作的银碗、佛珠、银马鞍、银佛塔、银马头琴、银制鼻烟壶、银制刀具、打火链等,获得了传统手工艺项目比赛优秀奖;10月,在县文化馆推荐下,参加了第四届文化产业大会暨第八届甘肃省文博会,展示了自己的银器作品,受到了大量游客的赞赏。参会结束后,他立刻前往青海塔尔寺继续学习银器制作中的发带制作工艺、作旧工艺、刻画、胶板制作等传统工艺技术。12月,肃北县开展“出彩工程”项目,作为银器制作传承人,乌德木图开办了为期5天的银器手工艺人才培训班,培训了10名银器制作爱好者,让爱好者们学会了简易的银戒制作方法,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2016年4月,乌德木图又踏上了去青海塔尔寺取经的精益求精之路,同时花费5万元从福建购买了制作简易银器的设备(拉丝机、压片机、烤炉),为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传统银器制作工艺事业添砖加瓦。目前,他的银器制作和销售在肃北已声名远播,影响广泛。

    存在困难
谈到目前自己创业上的困难,乌德木图算了一笔账:银器制作需要采购纯999.9的银子,如果做1套发带,那么需要800多克银子也就是一斤过点儿,按照目前的市场价6.8元一克来计算,成本价就高达5440元。虽然算数简单,但是现实中缺了“银子”的支持,运作起来总是捉襟见肘,所以只能一单一单的接活收钱,如果有了宽余的资金支持,购进足量储备银子,那么他的收益和工效都将有所提高。其次,传统银器制作行业人才匮乏,银器制作过程涉及方方面面的知识,如:平面设计、刻画图、颜色搭配知识、圆周率计算、温度调节、化学药物搭配等,其间接触化学药物,对人体健康影响颇大,制作工序繁琐苦闷,很多人在学习过程中坚持不了就会放弃。销售方面,由于受肃北地理位置偏僻和人口数量较少的因素影响,销售难成规模,利润薄弱。缺乏“资金”和“人才”支持,即使有再完备的计划也难以实现,乌德木图说:“只能在发展中努力解决困难,一步一步走出困境,同时也希望政府给予资金方面的政策扶持。”

    发展前景
    银饰品拥有悠久的历史,是蒙古族民族服饰和礼仪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近三四年的市场调查,乌德木图发现每年在肃北和青海等地结婚的蒙族婚礼大约有300多场,亲戚们都会准备银器来送给新人们,比如:银耳环长形,整套发带,嘎乌盒、刀子、火镰、克德、苏合等腰部装饰,这些都是银匠们纯手工制作,机器是无法代替完成的。而结婚时,父母们都会选择整套银饰品,全套价位都在8000—28000之间,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也会选择在7000左右的银饰品。按照最低标准计算,每年利用银器创造的财富值至少在200多万以上。
    90后银匠乌德木图在银器创新制作方面有着自己的“点子”。目前 “发带”的创新还更多地停留在传统艺术层面,他把目光投放到符合现代人消费观念的产品工艺上,把蒙古族独特的花纹和錾刻工艺与当代时尚元素融合起来,创造出了实用性兼具收藏价值的银制品。例如,传统的蒙古族银嘎乌盒又大又重,不易携带,将传统的银嘎乌盒缩小,把绿松石抹平,挂在脖子上很美观也很实用。嘎乌盒代表着吉祥和平安,现在很多人选择了这款嘎乌盒,一方面体小方便,另一方面有很好的装饰作用。这种创新技艺正在发展阶段,且获得了不错的口碑,从设计到完成,用了半年的时间。
    虽然他是一个年轻的银器制作人,但他敢于深入学习,变革创新。说起自己创办的肃北乌德木图民族银器制作文化有限责任公司,乌德木图坚信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一定可以打造一个集蒙古族服饰、银器、文化等多元化为一体的肃北本土游牧文化公司。我们也期待乌德木图在这条传统文化与现代技艺融合的道路上越走越好。

    创业笺言
    一个民族不能忘记历史,一个人不能忘记过去。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要学会和自己民族的文化更好的相处,从中汲取成长所需的养分,这样才能在创业的路上行的稳、走的远。创业并不是一味的创新求变,追赶潮流,有时候也是一种“守旧”的传承,传承一种文化,传承一种力量,传承一种精神,更多的是需要创业者有一份感恩的心、坚定地理想、百折不饶的意志。选择了创业,那么就要有牺牲的准备,工匠的精神。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主办单位:甘肃省365比分网   Copyright © 2011 www.prbeijing.com  陇ICP备05002900号-2号 
      地址:酒泉市新城区富康路26号  邮编:735000     
    订阅号
    服务号